关于开展2023年校级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南应师教科字〔2023〕92号
各单位、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号)、《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育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以及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学校决定开展校级2023年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别
本次申报项目类型为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共8类。
二、建设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通过一流课程建设,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照一流课程建设要求,全面梳理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质量,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致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广泛开展基于网络教学资源、智慧教学平台及工具的应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实施教、学、考、管协同改革的“课堂革命”。同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三、建设内容与要求
(一)线上一流课程建设要求
1.即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突出优质、开放、共享,打造学校高品质慕课。
2.课程设计:应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网络学习习惯,遵循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对现有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注重过程评价,依托课程平台建立学习资源及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目标及内容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混合学习实施方案设计及学习评价方案设计等。
3.课程资源:要求按照国内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大型慕课平台的课程上线要求,建设完整的高质量课程资源。
4.课程上线:必须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大型慕课平台上线。上线后须指定专人对课程进行维护更新,每学年课程资源更新比例须超过5%。
5.应用要求:课程负责人应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探索互联网或移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课程的在线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课程负责人应加强课程管理,从课程团队中安排专人完成在线教学辅助任务,在课程平台上发布课程通知通告、课程视频、作业题、考试题,参与课程论坛讨论、答疑等,在线讨论、答疑次数每周不少于2次;课程负责人应根据学校和学院的课程管理要求制定课程的平时成绩量化考核标准,平时成绩的组成应包括(不限于)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状态、平时作业情况、翻转课堂表现等方面。
(二)线下一流课程建设要求
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要求
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大力倡导基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优质课程申报。
(1)课程团队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重新规划课程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案、学生课外线上学习时间与线下课堂学习时间比例、线上作业、考核方案以及成绩评定方案,认真填写教学日历,过程性教学评价一般不低于40%。
(2)第一次授课须为线下课堂授课,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课程学习要求、教学方法、考勤要求、考核方式、成绩构成等。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授课时比例根据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标准,由课程负责人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确定,并在教学日历中进行明确,以便教学督导开展日常督查。
(4)课程团队应通过课程平台等充分使用在线工具,开展线上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形成详细、可参考的教学过程性数据,如在线测验和作业情况、互动交流情况等,该数据将作为后续混合式课程认定的重要依据。
(5)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方案开展教学,教学管理部门、开课学院、督导专家、学生根据方案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监督,如果出现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将终止该门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5.教务处为混合式教学提供教学平台:慕课网建课(目前只限于爱课程、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平台),教师根据课程资源选择相应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需向教务处提出申请。
(四)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要求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挑战杯”等系列化、主题化、功能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突出课程实践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非实训课程,依托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稳定开课,并设置相应学分,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配备指导教师,保障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
(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要求
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网上做实验”和“虚拟做真实验”,解决了高校实验教学 “做不到”“做不了”“做不上”的老大难问题。
(六)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要求
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准确把握“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主线,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形成协同效应。
(七)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建设要求
1.团队规模一般应在5人以上,并保持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内部形成稳定的“传帮带”机制和教学协作机制。鼓励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2.团队具有较强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较高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能够找准育人角度,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教学主题生动鲜明,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3.团队长期致力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思政理论研究、资源建设等方面有突出成果,并将相关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
4.团队长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育人效果受到同行广泛认可和学生普遍欢迎,在业内具有良好的口碑和较大的影响力,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八)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建设要求
1.中心聚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定位准确,育人理念先进,工作规划清晰,任务职责明确,运行机制完备,建设特色鲜明。
2.中心负责人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对如何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深刻理解,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中心人员配备科学合理,具有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基础。
3.中心积极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指导和有力推进学校、院系、教师不同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并在校内外形成示范辐射效应。
4.中心支持指导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立足专业特色和课程育人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建成一批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建有宣传展示数字化平台,并开展推广共享。
5.中心开展经常性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师交流、观摩和培训活动,汇聚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合力,积极推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整体提高。
6.中心探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学校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院系、教师的绩效考核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申报条件
1.各二级学院应充分认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结合专业特色及毕业要求,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开展五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大讨论,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
2.本次申报主要目的是课程建设培育,申报课程必须是纳入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实施学分管理,并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
3.申报项目负责人为我校在职教师,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课程教学团队结构合理,除主讲教师外,还需配备必要的助理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人员,能长期承担课程内容更新、在线辅导、答疑等。
3.课程内容及申报材料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公开传播的内容,思想导向正确。课程团队负责人及成员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不存在师德师风问题、学术不端等问题,三年内未出现过重大教学事故。
4.课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把专业课知识点和思政元素充分融合,在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5.为避免一课多报、交叉申请和重复立项,确保课程负责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建设,2023年一流课程建设申报作如下限定:
(1)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每人每年限申报一项,申报人不得同时兼多个项目的主持(参与)工作,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原则上不少于3人。
(2)前期已获校级立项仍在建设期尚未验收的项目,不得再次申报其他类型的课程;
(3)已获批省级一流课程以及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课程负责人不再参加此次校级课程评选。
五、推荐遴选程序及项目管理
1.请按申报课程类别填写相应申报书(见附件2至附件9),需按规定格式填报,凡不符合申报书格式者,一律不进入评审程序。
2.申请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负责人还需填写《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教学线下线下混合式课程开课申请表》(附件10)、《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线下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日历》(附件11)。
3.教务处对申报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完成后,公布校级立项建设的项目。
4.立项建设的课程要求立即启动运行,并积极推广使用,扩大课程受益面和社会影响力,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两年。
5.各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至少有一门课程申报且每门思政课至少申报一门一流(示范或精品)课程。
6.课程负责人应知晓课程立项建设和验收要求,所有项目结项时需撰写2个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包含教学设计、教学展示课件、微课视频等(附件12)。建设中学校会开展中期检查,进行验收,学校将视课程建设实际需要,决定是否继续给予相应支持。
六、申报时间和材料提交要求
1.申报时间:即日起至2022年9月22日止,逾期不予受理。
2.电子材料:以“部门+校级一流课程及思政项目申报材料”命名建立一级文件夹,如:教育学院+校级一流课程及思政项目申报材料;在一级文件夹内,以“项目类别”命名建立二级文件夹,如:线下一流课程/线上一流课程等。内含申报书PDF电子版,以“课题名称申报书+申请人姓名”命名。同时,将电子版《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校级项目申报汇总表》一次性发送指定邮箱并提交汇总表纸质稿(A4打印,加盖学院公章,一份)。待项目评审通过后,再提交申报书纸质稿到行政楼104。
3.纸质材料要求:《申报书》(A4双面打印,一式二份)、
《开课申请表》(A4双面打印,一式三份)、《教学日历》(A4双面打印,一式三份)和《汇总表》(A4打印,加盖学院公章,一式一份)。
七、政策支持
1.经评审公示后无异议的立项课程每门课程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项目负责人可根据需求按照管理要求合理安排经费列支。
2.项目建设完成后教务处组织专家验收,验收合格的授予校级称号,并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
联系人:陈嫄,联系电话:87365838,邮箱:553186205@qq.com
教务处
2023年7月5日